一个镇41家企业无法注销,这个工作室将服务送到“家门口”

作者:热点 来源:探索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5-07-05 20:32:13 评论数:

9月8日,家门口“施文英服务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高桥服务驿站”揭牌成立。个镇工作

在上海浦东,家企一提起“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业无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法注服务

这是室将送由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人民满意的家门口公务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个镇工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徐敏同志领衔的家企工作室,是业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先锋窗口”,是法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获得感的室将送“服务平台”,是家门口培育优秀业务人才的“培训基地”。

去年10月,个镇工作徐敏同志退休,家企工作室的接力棒薪火相传,交到了她的徒弟施文英同志手中,“施文英服务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

恰逢2022年质量月期间,9月8日,“施文英服务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高桥服务驿站”揭牌成立,进一步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实现服务“零距离”。

推动“首创性”“引领性”法规落地

作为一支有着“金牌店小二”光荣传统的团队,施文英工作室在持续推动市场准入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着力协调贯通各业务条线,努力打造起一个覆盖市场监管全领域、全流程的企业服务平台。

一年来,工作室围绕贯彻落实《引领区意见》,以中央赋予浦东立法权为契机,充分发挥青年骨干能动性,从市场主体的“一出一进”出发,推动了《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等一系列“首创性”“引领性”浦东法规落地见效。其中,工作室成员作为主力军推进的“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获评“2021年度上海市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工作室持续为企业纾难解困,依托微信公众号、“线上会客厅”等载体,为不少市场主体解决了燃眉之急。

4月下旬,某制造类企业因经营需要急需变更公司董事、监事人员,但因疫情无法至登记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得知这一情况后,工作室通过线上方式向企业经办人员宣传“确认制”新政策,企业听闻改革后“董事、监事信息变动”已成为企业自主公示事项、可以通过“一网通办”平台自主填报、不需要再跑窗口后,高兴地说:“你们这个改革真是大大方便了我们!”

一个镇41家公司无法注销

今年7月,工作室接到高桥镇招商中心来函,反映辖区内有41家公司拟办理注销登记,但因为公司设立时间久远,存在一些历史问题,导致无法顺利注销。看着字里行间的“急、难、愁”,施文英想,是不是可以把服务再往前推一把,把窗口设到点上去呢?

带着这个想法,施文英带领工作室年轻骨干第一时间赴现场答疑解惑,回单位后,又进一步汇总企业的需求和业务骨干们的集思广益,“零距离”服务驿站框架快速成型:

一是将服务平台从“登记窗口”送到“家门口”,进一步缩短服务距离,让企业办事更便捷,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二是将服务内容从许可向监管拓展,聚焦“企业准入”“合规性经营”“企业风险防控”等领域,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大礼包式”服务。

三是将服务对象从小微企业向更广主体拓展,挖掘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堵点,结合区域发展重点,探索建立招商安商稳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食品安全、申投诉处置等分类服务机制,实现服务功能再扩大。

通过“零距离”驿站式服务,施文英工作室向高桥镇招商中心和企业面对面宣讲了《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的有关内容,并现场答疑、分类处理,不久,41家公司的“退出难”问题得到了批量解决。

定制服务,满足特色需求

高桥、高行、高东镇“三高地区”石油化工企业云集,集装箱物流企业更是星罗棋布,企业对准入和监管的政策需求强烈。

作为施文英服务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首个驿站,“高桥服务驿站”将服务企业与问计问需相结合,结合区域实际,以点带面,建立起“定点、定期、定制”的服务企业工作机制。

一是定点挂钩,提供专人跨前服务。为高桥、高行、高东镇分别配备由一名工作室成员与一名属地市场监管所干部组成的专人服务小组,进行定向对接,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从登记到监管的一条龙服务,通过简单问题及时解决、复杂问题协调解决、疑难问题调研解决的跨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定期对接,沟通情况送策上门。通过服务驿站打通市场监管局以及街镇招商部门、各企业家等不同部门、群体之间的横向沟通渠道,结合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开展咨询服务、政策宣讲以及需求调研等活动。

三是定制服务,满足区域特色需求。针对三高地区化工类企业较多、特种设备使用企业较多的区域特点,协调各部门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领域的政策普法宣传,为涉及前置许可的企业提供登记指导,在把好注册关的同时,全流程指导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职责。

最近更新